创意从哪来欧洲设计师脑洞大开的教学实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常常要接受这样的灵魂拷问:

ReneBadura、AnneBrandhojHansen、ElmarHeimbach,三位来自欧洲知名设计类院校的导师给出了自己的“锦囊妙计”。

近期,在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工程系。

以“老年家居产品创新设计研究及实践”为主题的家具设计营里,三位导师带领自己的组员们开启了有趣的“创意设计”之旅。

仅仅两周的集训,这些来自欧洲的导师们,究竟传授了哪些设计理念的“秘籍”呢?

来自斯洛伐克的ReneBadura教授,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Nature,Natural,Forfun”,也可理解为“人性化,为快乐而设计”——为老年人设计家具自然也无须暮气沉沉。

Rene教授启发学生:“将为老人设计的思考角度,调整成为自己以后的老年生活而设计,你会发现‘有趣’‘轻松’‘充满活力’就成为了设计的核心词汇。”

在调研中,不少老人的家中都有这样一把堆满衣物的椅子。

当“随手搭放衣物的行为”遇上老年人生活中常用的“夜灯”,Rene教授带领的小组让这两个元素之间,产生了巧妙的融合。

▲作品“YiShan”设计草图

一座由光影形成的“YiShan”出现了,这个作品的名称,赋予了人们很多的想象空间——“依山”“衣衫”或者“衣山”……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这座“衣山”每天都会呈现不同的变化,不仅成为室内的装饰点,更平添了几分生活的乐趣。

这或许正是Rene教授要传递的设计理念——“家具不应该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人与物品的一个互动媒介,家具的使用应该是充满趣味性的。”

Anne导师喜欢北京,尤其热爱探寻北京的胡同文化,在她的眼中胡同是北京的脉络,一砖一瓦里都蕴藏光阴的故事,她所带领的实训小组,最终将主题定为“北京胡同的适老化改造”。

Anne教授启发小组成员,去北京的胡同中寻找设计元素——“这次设计元素一定要从胡同中提取,无论是几何元素、功能还是材料、颜色,都必须与胡同本身相融合。”

经过数次优化整合,学生们从胡同方正的墙砖造型中提取诸多造型元素,并对其进行拆解与重构。

▲拆解与重构

在设计过程中,大家反复参考了胡同老人的生活习惯——无靠背设计方便老年人晒太阳;小间隙金属条坐面,减少散热,确保久坐舒适;

从侧面看起来类似墙砖的形状

模块化分体设计便于拆解组合,方便老人围坐聊天;同时设置储物功能,便于老人收纳随身携带的拐杖、水杯、包袋。

Anne教授在设计训练营期间,鼓励同学多画草图,多动手制作,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尤其强调制作模型的重要性。

“无论是家具还是设计的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环境相辅相成,只有在环境中,才能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

——AnneBrandhojHansen

在此次的设计营中,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适老工作室的张树胜老师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并与大家分享了“适老家具研发趋势”(具体详情参见:「独家调查」家具设计新爆点!“适老家具”最全内参!)

Elmar导师的加入,为第三组的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思路——NatureFurniture。

设计是为了什么呢?Elmar引导同学们去大自然中寻找灵感。

一位同学想设计一把椅子,Elmar导师提示他应当把“椅子”称为“坐具”,野外随处可见的树枝、石头,或是废弃品,只要能支撑身体的重量,都可以被用来设计成“坐具”。

Elmar导师认为:创作的精髓即发散自己的思维,探索设计的本源——这种耳目一新的方式被他称为:形式追随(FormFollows)。

Elmar导师带领的小组,将为北京77岁的独居老人徐爷爷,打造全新的客、卧起居空间。

在调研了老人的生活习惯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了改造后的实景模型。

空间改造起居室

Elmar导师认为:家具是建筑的一部分,应该和空间相结合,实现可呼吸空间,使人能更亲近自然,拥有最自然的居住体验。而空间及家具设计风格要尽可能地简单、简约。

▲学生手作模型图

起居室引入“阳光房概念”,为扩大空间,床铺采用榻榻米形式并内置可升降桌面;靠窗区域采用单人布艺沙发椅;落地玻璃窗设计,打造室内外视觉延伸,增添充足光照。

▲学生手作模型图

榻榻米设计对空间的利用极为合理,木色给人以温暖细腻的感觉,抬高的地面从客厅中划分出一个独立活动区;摆上地垫,升起内置茶几,三五好友即可随意落座娱乐休闲。

空间改造会客厅

室内休闲区

设计要点一:电视是独居老人徐爷爷唯一的陪伴,这款°可旋转电视,便于老人在客厅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收看电视。双向沙发的构思既新颖又实用,朝向室外的一面,专为方便老人晒太阳所设计。

设计要点二:移动竹条墙面的设计,令观者仿佛置身木屋之中,便于采光的同时,营造出颇具意境的光影效果,平添一份闲适恬淡。

结课之时,当Elmar导师被问到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意灵感时,他的回答是:“everything。”

“everything”包含感知的现象、创造的心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材料的复兴,甚至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日常事物,如语言、光、生长、模式、机械。

“everything”也意味着,Elmar导师会通过家具、木制品、金属制品、印刷、摄影、绘图和建筑等各种途径,来实现他的概念和想法。

Fun,Nature,Everything,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令从事艺术创作的您感悟到了什么呢?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研究和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