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流传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由我国传统漆艺中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因起源于浙南瓯江流域而得名。两宋时期,温州曾是传统漆艺的重镇,以漆灰堆出花纹的堆漆工艺在这一带颇为流行,民间俗称“堆起门”,广泛应用于庙宇、民居、家具及嫁妆等的装饰。明清以后,堆漆在温州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初年经过温州民间堆漆艺人的改良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年,瓯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堆漆工艺演变而来,与漆器艺术一脉相通在温州诸多传统民间工艺中,瓯塑是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艺种之一。瓯塑艺术的历史要追根溯源,是和漆器艺术一脉相通的——瓯塑由我国历史上的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变而成,其主要工艺是用漆灰堆出各式的花纹图案,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堆漆工艺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唐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宋时,杭州、温州成为两大漆器生产区,温州的漆艺名闻全国,多为专供皇室及上层社会享用的高级产品,如年至年间发掘瑞安北宋慧光塔时,发现一件大宋庆历二年的檀木胎经函,表面就是用堆漆工艺来装饰的,上面塑有佛像、神兽、飞鸟、花卉等,另外还有一件同时期的描金堆漆舍利函,可见当时工艺精巧别致,令人叹服。“在顶峰时期,温州有四百多家的漆器专卖店。在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画卷中就有温州的漆器店铺,可见当时温州的漆器是非常发达的。在两宋的时候,差不多温州城区四分之一的街坊都在做漆器。”北宋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通高11.5厘米,长33.8厘米,宽11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通高41.2厘米,底边长24.5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宋代以后,温州地区的民间堆漆工艺尤具特色。温州民间艺人将堆漆工艺应用于庙宇中的佛像、门神的装饰,使之更加威严,一些寺庙用堆漆做匾额、对联、案桌的装饰等,甚至一些古建筑的藻井、隔断、灯盘等,富贵人家的床、柜子、梳妆台,包括礼品盒、瓜果盒等各种日用品,也采用堆漆工艺。这一时期的工艺外露本色、灰褐无光的也有,表面髹色、贴金饰银的也有。瓯塑艺术瓯塑艺术明清时期,堆漆工艺更多应用在民间的家具日用品以及嫁妆上,以显示美观与豪华。这时期的堆漆工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隐起描金,或说识文描金,是较为华丽的一种,即用漆灰堆起各类纹饰后再刻划雕琢的髹饰技法,其纹饰再加描金。隐起描金、隐起描漆、隐起描油等技法的广泛运用,使百姓对堆漆这种工艺更为青睐。清末民国初温州的堆漆艺人谢森宝(一说“谢新宝”,温州话同音)将原来的大漆灰改用桐油灰,寺庙中的香灰改成瓦灰(粗糙的白泥灰),故称“油泥”塑。20世纪50年代,堆漆艺人谢香如又将瓦灰改为白陶土,把矿物质颜料直接调入油泥中。由于以往用的是本身就带颜色的漆,所以无法调出鲜明艳丽的颜色,而桐油透明似水,加以调色完成的作品色泽鲜艳、色种丰富、不易褪色、附着力强。堆漆工艺经过温州艺人的大胆改良与创新,形成了彩色油泥塑。西博会金奖瓯塑作品瓯塑《晨曦》朱国光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州瓯塑艺术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瓯塑艺人们重新从民间汇集到一起积极创新,并试探制作瓯塑工艺品出口。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做出口工艺品,表现亭台楼阁、山水花鸟、仕女等图案。这一时期的民间艺人不仅善于堆塑、戗金、描金、绘漆,还能脱胎佛像、塑造门神等,所以表现的题材宽泛,有宗教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更多的是反映江南水乡风光,普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创作大型油泥塑插屏《和平之春》,为中南海会场创作插屏《雁荡山》,年为杭州飞机场大厅创作了《韶山》《列宁在十月》等一批现代题材作品,引起了行家和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