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临床康复成果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777871.html
提起马赛克,你脑子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什么?
是那些被局部模糊的图片,还是你家洗手间墙壁上粘贴的小瓷砖?
图像马赛克(图片来自网络)
它们为什么都叫马赛克?
马赛克,是英文mosaic的音译,原义是指镶嵌、镶嵌图案和镶嵌工艺。
牛津词典中对mosaic的解释
在数码时代,马赛克也指如今广为使用的一种图像(视频)处理手段。一张数字图片是由无数不同颜色、密密麻麻的小色块构成的,把这些色块打乱后图片看上去就像由一个个的小格子所组成,这样的画面就叫马赛克。
左图:图片放大后的效果右图:早期镶嵌壁画
这种由一个个小色块构成一张图像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西方,马赛克多用于建筑之中,其中尤以镶嵌壁画最多。石料、陶瓷、玻璃是最多用于马赛克镶嵌的材料,其质地的坚硬,色彩的晶莹、斑谰,拼贴的趣味,都有着特殊的美感。而且,它防水、防潮,耐候力极强,千年不朽,是用于制作壁画的理想材料。
早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就出现了卵石马赛克。古典时期,马赛克应用得更加普遍,大量公共建筑的地面、墙面都用它来装饰。
早期宗教建筑广泛应用马赛克,在6到15世纪之间,拜占庭帝国很流行这种装饰手法,马赛克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位于意大利拉文那的圣维塔雷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标志着这个镶嵌艺术的黄金时代的最高水平。
圣维塔雷教堂的镶嵌壁画《查士丁尼及其随从》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湿壁画的兴起,镶嵌画的地位有所下降。不过,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还有许多教堂采用这种艺术形式。
一来,这种艺术形式早已形成教堂的传统,而传统一时并不能完全更改。
二来,教堂里,窗户通常很少,内部光线不足,用马赛克可以反射更多阳光。
三来,由于材料的原因,在公共场所,马赛克的寿命通常比壁画和油画长。
四来,可以用来镶嵌的材料非常丰富,珍贵的宝石装饰能起到炫耀财富与实力的作用。
在近、现代,镶嵌艺术在墨西哥、西班牙及欧洲各国、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都有过杰出的发挥与展现,不少国家的公共建筑内外都用大型镶嵌壁画来装饰墙壁。
19世纪西班牙建筑师高迪设计的古埃尔公园
古埃尔公园前的马赛克大蜥蜴
不久前,在美国纽约地铁中,艺术家创作了大批以镶嵌工艺完成的壁画作品,具备很强的艺术个性与很高的艺术水平,受到市民的欢迎,被称为“纽约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共艺术”,一个“地下美术馆”。
在中国,早在夏代已经有了镶嵌绿松石的神器,在商代又出现“错金”“错金嵌玉”等镶嵌工艺。此后,各种镶嵌工艺日趋完善,用于镶嵌的材质也更为丰富多样,但主要是应用于工艺器皿之上。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镶嵌艺术才开始运用于壁画创作。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多幅有一定艺术质量的马赛克镶嵌壁画。
可惜的是,如今,在艺术领域,很少有人致力于以这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马赛克几乎仅作为建筑材料有所应用,人们最常见到它的地方是洗手间、卫浴。
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展览试图改变这一现状。
“镶嵌中国——马赛克艺术邀请展”海报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和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镶嵌中国——马赛克艺术邀请展”将于10月29日上午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年11月10日。
开幕当天下午,还将召开以“重建马赛克镶嵌的艺术格局”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探讨镶嵌工艺在艺术创作、建筑与环境装饰设计、工艺衍生品等领域的各种可能性和未来趋势。
展览由齐喆担任策展人,他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同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
在齐喆看来,马赛克一直都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材料和手段,它不应该仅作为建材存在,本次展览某种程度上是在还原马赛克在历史上原本最重要的面貌。
展览不仅接续马赛克镶嵌工艺在艺术上的脉络,展示了各种镶嵌工艺在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并试图通过展览提升中国镶嵌艺术的水平,推进马赛克镶嵌在中国当代壁画中的应用,进而辐射到城市公共艺术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要用‘镶嵌中国’?第一,这是全国性的邀请展,作者覆盖全国;第二,希望镶嵌工艺可以覆盖中国的各个方面;第三,贯穿整个展览的其实是镶嵌工艺。”齐喆说道。
“镶嵌中国——马赛克艺术邀请展”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何以有如此大的雄心和底气?
首先,展览以邀请展的形式,邀请了包括李化吉、唐小禾、王肇民、刘秉江、袁运生、孙景波、曹力、郑爽、程犁、黄奇士、冯健亲、李林琢、杜大恺、苏新平、郗海飞、张静、唐鸣岳、陈绿寿、侯黎明、杨清泉、张敏杰、朱明健、林学明、唐晖、孙韬、林蓝、叶南、黄山、毛晓剑等69位艺术家参展,他们来自中国主要的美术院校及专业研究院所,包含了老中青几代壁画家及其它画种的杰出代表。
然后,本次展览由国内最好的玻璃马赛克生产厂家参与制作,以其雄厚的实力,开放的心态,保证在制作作品时,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
比如,现场展出的唐小禾的作品《共和共和》,长3米,宽1米多,做好了两张之后,老先生都不是特别满意,毅然全部重新做,最后一稿终于完美地实现了从油画材料到玻璃马赛克材料的转换。
年,该公司与壁画艺委会在佛山共同举办了全国首次马赛克艺术研讨会。此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壁画系、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等院系相继在厂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
因为双方持续的合作,由此萌生了筹划举办全国第一次的马赛克艺术邀请展的想法,经过近两年的筹办,终于达成了此次展览。
最后,广州美术学院的装饰艺术学科历史悠久,积累深厚,工艺美术专业去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攀峰学科”。在策展人齐喆的带领下,装饰艺术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团队积极参与此次展览的策划与各项工作,很多人长期在工厂与技师和工匠一起在画稿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取舍,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为作品提供艺术指导和把控,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作品的艺术质量。
从最后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镶嵌在艺术表达上的各种可能性。
艺术家提交的画稿,题材丰富,有的展现中华历史的盛世华章,有的展现广东近现代历史的光辉时刻,有的展现地域文化、远古神话,祖国各民族风情以及异域风情的作品。
画稿风格多样,有的以写实手法体现镶嵌的造型功能,有的采用装饰手法完成,还有抽象和意象性的作品。如此多题材、风格、语言不一的作品,展览以材料和镶嵌工艺这条脉络贯穿始终。同时,为了促进马赛克镶嵌工艺的普及与进一步研究发展,展览还以文献的形式向公众介绍了中外马赛克镶嵌工艺的历史与代表性成果。
展览分四个展厅呈现,一号厅以人物和相对古典、具象造型的为主;二号厅以中生代的实力派为主,题材更多样化;三号厅相对年轻化一些,包括一些有抽象、意象意味的作品;四号厅是相关文献和企业做的一些实验性的产品和影像。
唐小禾《共和!共和!》cmx.5cm年
孙浩《青年毛泽东》cmxcm年
其中,唐小禾的作品《共和共和》和孙浩的《青年毛泽东》是具象写实风格的代表。作品主要采用玻璃马赛克,相比石材和陶瓷马赛克它的色彩阶度更丰富,且有一种透明和晶莹的感觉。镶嵌手法严谨地遵循人体解剖结构,相当于延续了欧洲的传统镶嵌工艺。在镶嵌时,综合使用小块料、大块料,由于材料厚度不一,画面高低起伏,有一种立体化的效果。
李化吉《牧羊女》cmxcm年
刘秉江《黄金雨》cmxcm年
除了这种体现欧洲焦点透视的三维化、空间感的表现手法,李化吉的《牧羊女》、刘秉江的《黄金雨》这类作品则是追求二维平面感的镶嵌方式,有一种装饰性的风格。他们的作品本身平面感十足,所以镶嵌时也采用平面化的镶嵌方式,以线构成,以色块区分。
《牧羊女》中,女孩的衣服是一种别具美感的蓝色。这是玻璃材料经过灯光照射后产生的非常饱和的蓝色,一般的油画颜料、其它绘画颜料,包括天然矿物质的石青都很难产生这种效果,这便是材料独特的语言美感。
作品《黄金雨》也是小块料和大块料的综合使用,人体用小块料镶嵌,背景用大块料镶嵌。小块料会产生一种秩序感,在这幅作品中,并未完全按照人体结构镶嵌,比如腹部顺着肚脐以放射性的方式向外排列,与传统的马赛克规则化、秩序化的方式有关系。
大块料镶嵌以色块来区分,更自由化。有些大块料上会有类似陶瓷开片的纹理,这种裂缝也是一种画面语言,形成画面节奏的变化,进而形成画面的视觉丰富感。同时,也采用了一些有浮雕感的锻铜材料,尝试了与其它材料的结合。
李辰《须弥SumeruNO.4》cmxcm年
郗海飞《山影》cmx.5cm年
李辰的《须弥SumeruNO.4》、郗海飞的《山影》是较为抽象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不再受造型语言的约束,对材料语言本身的表达更为自由。
作品《须弥SumeruNO.4》中拼接的组合方式很自由,围绕一些圆形结构形成发散性的构图。这些结构同中有异,有纵轴方块性的东西,也有以圆心为核心向四周发散的形式,边缘基底碎片化的镶嵌更加自由。
《山影》更进一步,看似是个平面,但其实有一些凸起。画面中有各种各样的肌理,点阵状、条带状、块面状,在这张作品里充分地展示了各种可能性。
可以看出,这三类作品的表达方法都各不相同,“因画制宜“。镶嵌不只是物体表面的一个贴层,也不仅仅是一个还原绘画的一个手段。实际上,镶嵌可以挖掘的可能性还有很多,譬如与立体或浮雕相结合会产生更多样的变化。
齐喆认为,当艺术家对镶嵌的工艺和材料了然于心,在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因应材料的语言特点和镶嵌工艺的加工特点来构思最初的创作和设计,并与工人直接对接,而不是经过中间的转化,这时,艺术与镶嵌才真正融合到了一起。
虽然本次展览主要倾向于壁画艺术的范畴,但马赛克镶嵌的材料和艺术可以应用得更广泛,建筑装饰,室内家具,工艺加工,首饰设计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文中展览现场图及作品图由齐喆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