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http://m.39.net/pf/a_6086063.html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雅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伴山而居,依水而眠,绿水青山,云淡风轻的自然美景,能感受到一份乡村的宁静闲适。观日出,看云海,青山,绿水,可以找到我们一直向往的诗和远方。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内有一个半边街,街的一边是木结构二层街面,大多是明清古朴建筑,街的另外一边则是一条大河,当地人叫“黄茅溪”,属于雅安青衣江支流陇西河的上游,河水清澈清凉。特别是夏天,气温凉爽,最热的时候相对成都或雅安,要低七八度,是一个消夏避暑的好地方。与繁华的江南古镇相比,上里的清净安逸,青山绿水,川西居民风格的小巷,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园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古镇著名的泉水景点当属白马泉了,其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故事,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拜访。白马泉因起潮落潮时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位于雅安市上里乡石虾子密林中。始建于唐贞观元年,是“雨城”雅安八大风景名胜之一,泉水涌动时,如马奔驰,马蹄阵阵,令人心驰神往。潭底巨石上刻有龙马浮雕,潮歇时潭水平静如镜,潮来时,平静的水面忽然荡起层层涟漪,顷刻间石刻龙嘴、龙腮处泉水外涌,洞中似抛珠溅玉,呼呼有声。甚是神奇!
上里古镇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主要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行进在古镇的街道上,脚下踩着的是斑驳的石板路面,两边是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处处都展现出一种古老和沧桑,又好像在诉说着小镇曾经的辉煌。
古道雅安上里古镇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因为有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带给了古镇居民非常富饶的生活,即便经历了几年的战乱洗礼,岁月的变迁,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沿河黛瓦木屋错落,石桥、石碑、石塔散布其间,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色。从喧喧嚷嚷的城市走来,徘徊于古老的木质建筑中,或许还能嗅到一丝丝明清的味道。到这山水如画的上里古镇更觉得新鲜和清静。
上里古镇曾叫“五家口”,因为镇内有有五个有名望的大家族,即韩、杨、陈、许、张五大家族。各家族特点鲜明:杨家接连几代都是做高官的仕宦之家;韩家极其富有,腰缠万贯,富贵逼人;陈家良田千顷,土地肥沃;张家武术世家,争强好斗;许家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当年的繁荣景象已然不在,仍完整保留的建筑只剩下韩家大院了,一个还能展现古镇曾经辉煌的古老建筑。
全镇坐落四处韩家大院,现具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处位于四家村,一处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院和天井组成,有“七星抱月”之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川戏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尤其是祠堂上的百叶窗,是用雕花木刻镶嵌而成,造型精美枝法独特,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技艺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匠人们丰富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创作了千余幅精品,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所有雕刻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民间装饰美的享受。该大院已于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可供游人居住。
小镇内除了韩家的大院外,还有古戏台“群玉楼”和古牌坊“双节孝”也是韩家出资修建的。
上里古镇为川剧的发源地之一。古戏台由石木构建,雕龙画凤,栩栩如生。上里的川剧班安庆科社、群玉科社经常在戏台上演出。古戏台的建筑非常美观,侧面是戏剧石刻,石刻的人物生动形象和姿态极其优美,管是镂空的窗花,还有柱子上的木雕都是精雕细琢,其中韵味令人深思。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调“圣旨”二字。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坊前30米处左右竖立12米高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一对,更显得气势雄伟。
上里古镇的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在绿色环抱中,清代留下的立体桥梁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石板桥被人踩出的凹陷,能想象得到以前茶马古驿的繁华。
清代立交桥建于清乾十四年。是一座三孔拱桥,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皆可通行。桥上有红军字刻,在桥的北面,人行道上有著名的红军碑刻遗址。据镇上老人讲,这座桥可能是我国最老的立交桥,古上里人视其为上里的骄傲。
游玩上里必拍景点就是“二仙桥”,据说该桥修建了三次方才成功,前两次刚建成就被洪水冲毁,高人指点说桥下有邪龙作祟,需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龙尾,镇住它,民众依言修建,果然没有被冲毁掉,成功建成的当天,据说有两个乞丐阻止取名,并跳入河中,立刻显现两个土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乃两位神仙,遂定名为“二仙桥”。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桥面两侧有石栏,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
白马泉附近还有一片舍利塔群,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塔内是否有舍利力无法考证,但每个塔尖的造型各异,如此多的塔群也实属难得。
镇中还伫立着一座塔叫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习俗“敬天惜字”。文峰塔保存完好,但上面雕刻的红军字刻对塔身有一定损伤。底层四周刻有楹联,其内容如下:“要好儿孙字必惜,欲高门第善宜建,能培心地广福田,欲求荣华正宜作善,字广配山张文风,石亭锁水保财旺”,对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上里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还是一个红色的古镇。在古镇陇西河畔,还留下了当年红长征北上经过此地时的石碑和石墙上的标语等。现已将散存的部分石刻标语集中在白马泉院内,拟修建红军石刻陈列室,便于进行展示和宣传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场镇内,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石刻“挞挞面”是雅安饮食文化一个元素。也是上里古镇的特色美食之一,“挞”本身是鞭打抽人的动词,体现人用手臂力量动作。然而用在饮食文化里,则概括了做面人用臂力使劲的形态描述。从搓面,纤面,上挞,下挞,然后在案板上挞拉面,经下锅后,一碗香喷喷的红油挞挞面就展现眼前,这就是舌尖上中国人喜爱的美食。
上里古镇的红烧大肉“挞挞面”好香,大肉炸过的,肥肉嚼着跟皮一样劲道,瘦肉干干的很入味儿,冻粑也好吃,细腻松软吃起来香香甜甜的,来古镇游玩一定要品尝下此等美食才不枉此行。
雅安的古镇,历史悠久,建筑很有当地特色,来这里看古镇的风土人情,品尝古镇的美食,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