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有哪些款式的家具及其演变过程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nb.ifeng.com/a/20190701/7506223_0.shtml

家具是人类居住中使用的重要器物,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代仿制家具基本都是明清之后的款式。本文介绍那些我们已看不到、中国更古时代的那些家具陈设,及它们演变、改进的过程。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是没有家具的,吃饭、休息、睡觉都是在地上、石头上。后来,人类发明了席子,将席子放在地上作铺垫,会感觉舒适,因此席子算是最原始的家具了!古代中国人最初也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到汉代更普及,也相应出现各种配套的家具陈设。当然毋庸置疑,勤劳和智慧的古代中国人在家具方面是领先世界的。

中国古代的家具陈设与现代家具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低矮(尤其是在宋代之前)。这不仅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有关,也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对低矮有关。而房屋之所以较低矮: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建筑传统多为土木结构、技术水平不允许建得过高;一方面也因为中国古代家族集聚而居,建筑比较注意平缓、平和。在这样的矮屋之中,自然都是矮家具了!

1、床和榻。其中,床出现很早,传说由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甲骨文中已有床形状的字,还有“人”加“床”的字形,很可能是“病”字。说明最迟在距今大约年的商代晚期,中国人就已使用床了。不过,中国古代的床不是专门的睡具,它更是一种简易坐具,总之就是供人休息的家具。

考古显示,中国至今最早的实物床,是在河南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完整“漆木床”。它通体黑漆、装饰红色云型纹,下有六足、雕刻成长方卷云形。床长2.18米、宽1.39米,除床架还有竹条编排的床屉(床帮),床上还有竹枕,已和现代的床无异了!不同在于,该床足高仅19厘米(刚好是当时的1尺),充分体现了当时矮小家具的特点。

在东汉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凳等坐具的,人们大多是用席子、席地坐卧。所以床往往也兼为“高档”的坐具,人们在写字、读书、饮食时都可以坐在床上,身前放置案几,这样比席地而坐更加舒适。东汉时期(公元2世纪)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说文解字》中就说:“床,安身之坐也。”另外,古人在床前还会放置床登(曲足长方形条案)、摆放鞋子等物品。

榻则指床型(专门)坐具,与床外形类似,但无围(没有床屉、床帮),所以也称“四面床”。在先秦时期,榻比床更窄小、狭长,也属于矮小家具。所以,榻的出现很可能早于“宽大”的床,大约在春秋时期床、榻才分开,窄者为榻、宽者为床。到汉代之后,榻则专指床型坐具,一般有四足、只供1人坐卧。

2、几和案。它们的功能与古人席地而坐、以床榻为坐具有关,就是要将它们放在地席或床榻上,供人吃饭、写字、休息使用。几和案也都体现了矮小家具的特点。其中“几”,一般体型较小、面狭长,下面两端有足,上面可以摆放东西,人们如果坐累,还可以趴伏、倚伏在上面休息。

“案”是放在地席、床榻上是当作小桌子使用的家具。最矮小的是食案,有长方形(四足)、圆形(三足)两种,非常轻便,小的就像今天带架子的大托盘,大的类似今天北方的炕桌(已算是大案了)。还有一种“条案”,长方形、足略高(多为曲足),多用于席地吃饭、饮酒、写字,也可放置物品。

3、衣箱和木柜。最晚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有专门装衣服的箱子了。湖北曾侯乙墓(战国早期)曾出土“漆木衣箱”,盖上雕刻有人物、花鸟图案及“紫锦之衣”四字。在箱盖下方四角处还有把手、便于捆绑搬抬。汉代还出现了漆方奁(lián)(化妆用的镜匣)、竹笥(sì,竹箱子)等小型家具。

在衣箱基础上,最迟到汉代时出现较大的木柜、衣架,都是放置衣物的家具。当时的柜都是长方形箱体、一般会有四个扁足,由于柜体低矮,它们都是从柜顶打开的,柜门还可以加锁,类似于现代社会的箱子。这种木柜不仅用于放置衣物,还可以放置食物、药材、香料以及文具、书籍等贵重物品。

4、屏风。在中国古代,它首先是配合床榻使用的,一般是放置在床榻的后方及两侧。屏风大致出现于周代,最初也较低矮、专设于皇帝宝座(也是一种床榻)后面、为天子专用器具,象征名位和权力。后来屏风变得越来越高大、陈设于室内显著位置,可以起到分隔、挡风、美化、协调等多种作用。

又经过长时间逐步发展,屏风普及到民间寻常百姓家,成为古代中国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也不断增多。明清时期,屏风完成了从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不再是简单的屏蔽之物,成为具有装饰功能、更富于观赏性的艺术品了。还出现纯粹作为摆件的小型“插屏”,娇小玲珑、饶有趣味。

5、桌和椅。自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伴随着中国人居住条件的改善、房屋逐渐增高,还有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中国的家具陈设经历了一个逐步“长高”的过程。唐代床的高度已和现代的床差不多了。还有就是“椅子”的出现,也带动了案、几的长高,并逐步演变成现代的“桌子”。唐代时的桌子已很大、很高,包括此时的椅子,和现代的桌椅差别不大了。

中国椅子的来历要上溯到汉魏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胡床”。它没有靠背和扶手,类似于今天的“马扎”,一般是用于户外活动,如出行、狩猎、游玩、行军等。胡床自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使用很广,不仅是王公贵族居室的必备家具,出行时也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中国佛教寺庙中常用于坐禅,所以也称“禅床”。

小常识:自唐代开始,桌椅逐渐流行、广泛使用,成为人们吃饭、写字的常用家具,这就改变了中国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这种改变,一是废除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坐礼”,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二是促进了大量高足家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家具陈设的矮小特点、也引发了许多生活用具的变化;三是高足家具还引发中国人坐姿明显升高,据称对人的骨骼发育、身体增高有帮助,这一点尤其重要!

6、额外说说中国古代的铜镜。中国出现玻璃镜子,已是清代中期的事情、距今最多只有年。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古代中国人使用的都是铜制镜子,也能算是一种小型的家具。中国古代铜镜一般是圆形,正面打磨光亮、可照人,背面大多铸有钮和纹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年前的商代铜镜是至今最早的铜镜实物,样式和此后的铜镜已无较大差异。

中国铜镜样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铜、锡、铅等金属含量配比上不断改进,以改善镜面效果。宋代时铜镜镜面效果已很好了。唐代诗人骆宾王有一首《咏镜》诗:“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而在外形上,唐代开始有了形状样式的变化,有八棱、八弧、菱花、海棠、四方等等,宋代还有鸡心形状铜镜。唐宋时期还有贴金、贴银的铜镜。

此外,为了让铜镜不被尘土沾染,古代中国人还使用“漆方奁”(上面已提到)专用于装镜子,还可以装入与镜子相关的布制“镜衣”、镜擦以及其它化妆之物。

最后说,自宋代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中国家具的种类大量增加,在制作工艺上出现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家具雕刻装饰越来越多(当然只有富裕家庭才配拥有和使用)。还有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作榫卯结构”,不仅是在建筑、器械上使用,也被大量运用到家具制作之中,这对提升中国家具的品质也有很大帮助。

明代家具更是丰富多彩,还出了一位喜好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家具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皇帝的带动下,明清时期的中国家具又有了巨大发展,此时一些高端家具已不只是生活中的实用用具,俨然成为了艺术品!这些家具我们今天都能够见到,这里不再赘述了。

中国古代有很多家具用材考究、形制典雅,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底蕴、正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