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间杂谈中国古代民居里的陈设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称为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和使用的器物。如影壁、屏风、家具等。那么,这些附属之物都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

床的发展史

在古代,床不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说文解字》中有“床,安身之坐也”。据《礼记》记载:曾子因床上簟子不符合制度,临死时要求将其换下才死去。可见在当时,床已经受到古人的重视。

床在古代有一种孤独萧索的意境。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是表达了这种苦闷的思绪。

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但从实物来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动。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

床,还有一个解释是后院水井的围栏。《辞海》上有,但未注明出处。也只有这种解释,李白的《静夜思》紧扣月和井来想,才易理解。另外李商隐在《富平少侯》中有诗句“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似可做此解。

椅子的有趣历史

“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椅子最初被称为倚子,最早出现在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中,碑阴中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

椅子

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胡床没有靠背也没有扶手,大部分应用于户外活动,比如出行、狩猎、游玩、行军等。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了床。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

在椅子出现前,中国传统的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日筵,籍之日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古人坐在筵席上进食,后来,酒席就称为筵席。《说文解字》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之句,《三国志·吴书》中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这里是说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而不是躺在一张榻上喝酒。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椅子流行以后首先冲击的是中国的坐礼,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房屋内部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以至家具普遍矮小;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中国家具史的奇峰——明代家具

明代的家具,即“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是古代中国家具史上的顶峰,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独树一帜。

中国家具随着各个朝代生活风俗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在唐时多为低型,唐以后形式,用榫卯结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家具造型体系。明式家具造型简洁、质朴、明快;不雕琢、装饰,精致高雅;比例和谐。明式家具有椅凳、桌案、床榻、橱柜、台架、屏座等六类,每类有多种。明式家具还有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家具多为高型。宋、元家具留存下来的实物很少。明代前期实物丰富。

我国在明代时,尚无流派可言。当时的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苏省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苏省的苏州、扬州和松江一带的家具制作名望越来越高,这时候不论是皇宫里用的家具,还是官邸私宅用的家具,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四面八方,人们冠以苏式的称谓。所谓苏式,就是在明代出现的,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所以也可以说是明式。换句话说,名扬中外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

苏式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有天堂美誉的苏州,是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清代孙嘉淦《南游记》写道:“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浑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明清两代,苏州地区生产的丝织、刺绣、印染、红雕漆器、琢玉、家具和桃花坞木版画等,遐迩闻名。明张瀚(松窗梦语·百工纪)记载“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吴制器而美,以为非美弗珍也……四方贵吴,而吴益工于器。”文献中所谓三吴,指苏州与吴州、长洲,合称三吴,以苏州为首。所谓制器,自然包括家具制作。

苏式家具的发展和风格的形成,还与苏州地区高度发展的文化艺术及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吴门画派,就诞生于此地,明代吴门派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都在苏州生活过很长时间。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园林密布,秀甲天下,一时文人荟集。造园成为苏州的一种时尚。明清时期苏州城乡共有园办二百多处,为全国之首。其中不少为文人所构筑,如唐寅(桃花庵)、文震亨(香草垞)、段玉裁、汪琬、吴嘉淦、薛雪、袁学澜等皆在苏州有园。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脱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花草,对苏式家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式家具之所以脱颖而出,流风弥漫,确实可以说是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孕育的结果。现存姑苏庭园中的明式家具,无不造型简练,朴素大方,古趣淡雅,似有小桥流水,江南人家的韵味。

传统四合院的影壁

影壁是传统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使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词颂语。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间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坐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八”字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过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和愉悦的感受。

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度或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米~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用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中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人要在房子里摆放“屏风”

屏风

在浩瀚如海的史料、古籍、诗词、绘画中遗留有许多屏风的痕迹。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因有屏风的陪衬,将嫦娥的寂寞和悔恨更深刻地表现出来。再如五代时顾闳中所绘长卷《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五段。画中用屏风将画面分隔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散宴五段。那么,为什么古人总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呢?

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当然不如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坚固。所以为了挡风,古人便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并多将屏风置于床后或床两侧,以达到挡风的目的。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谓:“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就是说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作用。

随着朝代更迭,带动了屏风的发展,而屏风的种类更多,用途也逐渐广泛。有的屏风还全用木头制作,这种木屏风非常结实,故可用来倚靠或挂置杂物。如魏晋时期有个名叫王琨的人,为人十分吝啬。他不仅把酒藏在床下,还把家里的米、盐、酱油等,全都挂在自己床边的屏风上,任何人有需要,都只有经过他的手才能取用。

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不叫屏风而称“邸”或“扆”。如《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唐代贾公彦疏曰:“邸谓以版为屏风,又以凤皇羽饰之,此谓王坐所置也。”又汉王充《论衡·书虚》上载:“负扆南面乡坐,扆在后也。”而汉代《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则说明了“屏风”的称呼出现在汉代,并有了分隔室内空间和遮蔽视线的作用。

在汉代时期,屏风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了,尤其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有屏风。如《西京杂记》上载:“汉文帝为太子时,立思贤院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帷帐甚丽。”另据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上载:“一杯桊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以万人之力制成一个屏风,汉代屏风的豪奢也由此可见。而此时屏风的种类和形式都有增改,也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折叠,也称连屏或叠扇屏。屏风平常和床榻结合使用,不仅实用,也是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汉代之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再加以彩绘,但纸绢、纸张发明后,多数屏风的制作都以木为框架,再以纸或绢为面,屏面的装饰除了绘画、书法外也有染缬纹样或刺绣的,写字内容则以诗句为多。到了唐代,在这个繁荣的太平盛世,总以最美丽的事物来装点世界。此时纸屏风盛行,画家在上面画上美丽的山水、花鸟,诗人在上面题屏、咏屏,甚至富贵人家有的还会贴上金箔,这些屏风装饰画每每令人赏心悦目。应用雕刻、镶嵌及绘画工艺的屏风则为宫廷所用。

另外,魏晋以后,一些文人雅士逐渐地喜欢一种简朴的屏风。这种屏风就是拿白纸糊上,全白,什么都不画,一般以木头为框架,叫“素屏风”。不过单纯只用白纸而不装饰屏风的人也不多,大多还会配上诗、书、画。

明清时期,屏风文化达到高峰。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奸臣严嵩的抄家物里,竟有大小各式屏风近四百件。而《红楼梦》中对屏风的描写也很多,如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时,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到了清乾隆年间,丰富多彩的手工技艺应用在屏风的制作上,更让清代的屏风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屏风”一词让人感觉很有诗意,它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宁静空间。而极为讲究的屏风制作手工精细、巧夺天工,屏面上饰以各种彩绘,图案精美,绚丽多姿,记录了风俗民情、历史故事、山水景色等,不仅呈现出古人高水准的手工技艺,也反映了屏风和艺术、文化的紧密关系。

重要建筑物的正门两侧的狮子

在一些富丽堂皇的建筑的大门两侧,不时可以见到有大象巍然挺立。这似乎与传统习俗并不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各得其所,重视名正言顺,包括用什么动物的造型来把守大门也有其明确的要求。

在传统建筑中,狮子是最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纽上都会看到它。尤其是重要建筑的大门两旁,狮子出现的频率最高。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经历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在周代铜器中,已有狮子的形象出现。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当做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的灵兽,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狮子随之开始出现在重要建筑物的正门两侧。

狮子又是兽中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狮子在民间又有辟邪的功能,因此常用来守门。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蹄下踩着幼狮的,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

而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因此,凡家居大窗见海或水池者,均可称之为“明堂聚水”,这时可以摆放一只大象,以求吸纳外界的财源。同时,传统文化认为,大象禀性驯良,放在家中吉祥如意,放置时应该放在室内,以求得全家平安。

所以,狮子是用来把门的动物,一般放置在大门两侧,而大象则是聚财的动物,一般放置在院内或室内。狮子和大象各有各的用场,让大象去当“门卫”是不太合适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