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与传统家具向来关系匪浅,前有大木作(盖房)与小木作(做家具)之称,后有“古代建筑是表,传统家具是里”之说。
两者在工艺、形态等诸多方面都承自一脉,今天便来细细解说这两者间的相通之处。
古建筑结构与传统家具传统家具结构严谨,结实稳固,离不开对古建筑结构的学习和借鉴。
甚而有人戏说,将木结构的古建筑缩小、简化便可得到传统家具。看似夸张的说法,却直接点明了两者间的关系。
下面这张示意图或许更加形象,建筑与椅子均为构架结构,通过四根立柱(腿足)来支撑整体重量。
古建筑的承重都是由构架来承担的,且大多为木构架结构,即采用若干梁枋和木柱共同架构的框架来承受建筑重量的结构,墙体并不作承重之用,故而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构架形式应用较多的是抬梁式与穿斗式,多见于宫殿建筑。而传统家具的结构则沿袭了建筑的木构架结构,且带有建筑构架形式身影。
从桌案类家具便可清晰领略到两者间的相似性,建筑构成元素“梁枋”和“木柱”转变为家具的“腿足”与“横枨”。
腿足与横枨的配合使得结构受力均匀,家具得以稳固放置。
此外,在腿足与横材相交处另有牙子起坚固家具的作用,这与雀替在檐柱和额枋间的加固与承重作用相同。
并且牙子也经历了与雀替相一致的演变过程,即从最初的承重构件逐渐转变为装饰构件。
再者,传统家具亦吸收了古建筑的“侧脚”和“收分”做法。
即腿足直径从下到上逐渐变小,并且以向家具中心的稍稍倾斜,整体大致呈现出一个梯形状,使得家具结构充满了稳定、均匀之感,这在圆角柜家具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古建筑构件与传统家具
除了整体的框架结构,传统家具的许多细部亦体现出了对古建筑构件的借鉴与仿效,虽形态有所提炼和简化,但在结构功能与造型效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前文中便有提到过雀替和牙子,梁枋和横枨,立柱和腿足,类似的还有很多。
如在椅具家具中,存在着一必不可少的部件——搭脑,便与建筑的屋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前者为椅具的顶端轮廓线,而后者则为建筑顶端的轮廓线。
而在桌椅案类家具中时常出现的束腰,则与建筑的须弥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小束腰便能作为“楚河汉界”,分离家具的上部与下部,平均上部所受的力,从而增强下部的稳定性。
此外,考究者,则会在这一方束腰之地略施刀工,添加装饰意味。
在屏风、衣架类家具中,经常可见圆状底墩,用以支撑整体结构,其造型与建筑中的抱鼓石相仿,并且,皆是成对出现的。
此外,还有托泥和台基、翘头和飞檐、霸王枨和斗拱等等。
古建筑工艺与传统家具
在构件连接形式上,传统家具沿袭了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尤其在明式家具中,榫卯结构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榫卯结构的发展久远,首先出现在建筑中,赋予了错综复杂的斗拱设计以生命,而后才运用于家具结构里。
传统家具正是吸取了建筑榫卯技术之精华,将庞大的建筑榫卯结构微缩,并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发展成一套自己的榫卯体系。
不同的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卯,不用胶或钉子连接,仅凭榫卯结构就能做到粗细、斜直、上下、左右的合理连接。在满足了功能需求的同时,又做到牢固可靠。
显然,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挖烟袋锅榫攒边打槽装板古建筑文化与传统家具
传统家具作为古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化方面亦有一定的关联。
如在礼制文化的影响下,不同阶层所使用的建筑形制、空间等皆有严格规定,体现出森严的等级性。
以建筑基柱为例,民居建筑一般使用的是普通基座,层次简单,风格朴实;而皇宫建筑、寺庙等则使用的是较为高级的基座,往往层次丰富,带有一定装饰,呈现出的雄伟壮丽、气势恢弘的气势。
这样的等级性在家具中亦有表现,如坐具中,属宝座的等级最高,为帝王的专座,其次是交椅、圈椅、官帽椅、凳、坐墩。
再如屏风,最开始也是作为天子专用器具出现,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后发展,走进了权贵、文人的居室,成为美化、点缀的存在。
又如卧具中的榻,一般为富贵人家所享有的家具,同时,亦为招待宾客的最高规格。
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相通性,不仅是因为大背景自上而下所导致的,亦有文人的推波助澜。
例如晚明时期,政治的动荡以及经济的繁茂导致大量文士投身于建筑与家具的设计之中,这就导致了此时期建筑的文化与家具的文化是相通的。
诚然,传统家具与古建筑的相通之处远不止上文提到的这些,但足以证明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家具早已跳出建筑缩影存在的范畴,并渐渐表现出了对建筑的反影响,两者相互借鉴。
时光流转,多少古建筑埋没于历史中,幸运的是,仍可从传统家具中窥探一些古建筑的身影,想象出古建筑昔日的宏伟壮观。
红木界广告位招租啦!
有意向者请联系孙主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