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刘更生百年老店百年匠心

白癜风容易康复吗 http://m.39.net/pf/a_4791307.html

刘更生,男,汉族,年10月生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轻工大国工匠,北京市劳动模范,国企楷模、北京榜样,首届北京大工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北京一级工艺大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龙顺成公司副经理、工艺总监,刘更生创新工作室(市级示范性)领军人。今年3月,获得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

从事这项工作,要有对硬木家具的敬爱,要求自己把心静下来、沉下来,形成和古人的“对话”。

——刘更生

生在北京原崇文区(现东城区)鲁班胡同,听着锛凿斧锯的声音长大,对家具结构从小就耳濡目染……刘更生父亲是龙顺成的老师傅,在父亲的影响下,刘更生从小就与红木结缘,也注定他进入红木这一行,并为之奋斗一生。

师从孙月楼学习“京作”硬木家具

年,19岁的刘更生和那个年代很多青年人一样顶替父亲的工作岗位吃上了“公家饭”,成为有着年历史的京作宫廷家具老字号——龙顺成的学徒,学习“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技术。

“刚开始当学徒,都要先学习开榫、凿眼。我在凿一眼的时候,一下把眼给凿坏了,师傅非常生气,他心疼这块料。”师傅后来的一番教导让刘更生懂得,作为木匠应该惜木如金,更让他明白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手上的活练好。

从那时起,刘更生每天都背着一大包废木材,刮刨子、下锯、凿孔,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他重复练习了成千上万次。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刘更生变得有些驼背,但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让他在方圆之间练就了精湛的木工技艺,“怎么打好一个眼?首先你得把木板放在屁股下边压一半,然后拿着锤子侧着身体用力均匀凿,那个眼儿打出来才光滑,木头也不会开裂”。刘更生的每个动作,都显出当年练“童子功”时的认真劲儿。榫卯结构是京作家具的精髓,看似最简单不过的打眼,却关系到一件家具是否能经年不散。

“有一次我在地摊上发现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家具的书,要元,当时我一个月就挣元,但我还是狠狠心买了,拿回家以后翻来覆去地看。当时我想,一定要把修复的手艺学好。”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心底的热爱和尊重,刘更生沉浸在对木艺制作的潜心钻研中,技艺愈发精湛。

刘更生师从孙月楼学习“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技术,跟着师父从选材到划线、开榫到打眼、雕花到组装、打磨到烫蜡,再简单的动作被他重复了成千上万次,细微的技艺便镶嵌进了他的骨髓里。因为不断地练习,他粗壮的大手上反复起泡、扎刺、受伤,可手上的技术却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在师父的倾囊相授之下,只要是做家具相关的手艺,他都能手到擒来。那会儿他特别痴迷榫卯结构,在厂里看见一种榫卯就不停地琢磨,回家翻出父亲原来存的家具零件再研究,第二天到厂里还跟师父打听,这种榫怎么开的,这种榫卯放在什么器型上合适。他虚心求教,认真钻研,刻苦努力,一般学徒三年出师,而他两年就可以独立操作,先后参与了北京贵宾楼饭店、全聚德帝王厅的红木家具和仿颐和园澹宁堂紫檀家具制作,以及许多外事活动礼品的生产制作。

几年前有客户带着几个纸箱和麻袋找上门,打开一看全是零散木头残件,大大小小足有上百件。客户回忆,这是多年前父亲留给自己的一件家具,可具体什么造型、什么年代,早已忘了个干净,只隐约记得“像是个桌子”。“能修!”——刘更生从残件的雕工、工艺判断,这个客户记忆中的桌子,很可能是我国硬木家具工艺顶峰期乾隆时期的作品。从没见过原件,要想修复,刘更生需要在上百个残件之间做无数次排列组合,尝试可能的组合规律。大半年日复一日地尝试,一张透雕龙凤牡丹图案的圆形紫檀包厢转桌修复完毕。看着眼前的桌子,客户如梦初醒般呆立:“对,这就是儿时记忆中的模样,一模一样。”

打磨精湛技艺修复经典文物

年,刘更生开始负责古旧家具修复工作。“修复工作远比制作新家具难得多,要对传统家具的文化、历史、风格谱系均有细致了解及研究,才能分辨出古旧家具的材质、器型与制作工艺,从而将各种木工技艺运用于修复工作中。”近年来刘更生多次参与重要文物的大修与复制。

在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里刘更生指着一张张照片向笔者介绍:“这是年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中的照片。”他还成功修复了故宫养心殿的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等数十件木器文物,复刻了故宫博物院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使经典再现,传承于世,为京作技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我还设计制作了年APEC峰会21位国家元首桌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座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贺礼、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天安门城楼内部木质装饰等国家重点工程家具。”站在一幅幅实景图前面,刘更生如数家珍。

▲刘更生给北京市原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领导和员工展示龙顺成家具制作技艺“一木连做”

年,随着举世瞩目的APEC峰会的到来,龙顺成接到为会议制作领导人座椅的艰巨任务。要求既要充分发挥现代家居功能先进的设计优势,又要保持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色与韵味,为此刘更生大胆提出了将现代转椅与传统清式圈椅相融合的方案,在皇宫椅托泥板下边的龟角里隐藏一个直径约为2厘米的滑轮,这样设计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清式圈椅过于笨重不便于移动的问题,而且在外观上完全没有破坏中式家具的美感。

另外,为充分展现京作家具的精髓,刘更生采用“一木连做”传统工艺。所谓“一木连做”,就是圈椅的四条腿和通直向上的部分用一整根的红木原料,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椅子强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从雕刻到刮膜、烫蜡,每道工序制作都非常严谨,在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的情况下,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他与团队加班加点,终于圆满完成了APEC会议家具的制作任务,得到各级领导对于“京作”家具的高度赞扬。他设计的“APEC系列托泥圈椅”也荣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国匠杯”银奖。

传承非遗技艺

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刘更生每天都忙着为冬奥会定制座椅进行平整度检测。“国家对红木家具平整度要求是小于0.2毫米,而我们对冬奥会产品的平整度要求是小于0.1毫米。”京作工艺为全榫卯结构,榫卯相扣,契合为一。每个精微步骤都是匠人与技艺的心灵对话,作为公司工艺总监,刘更生带领团队研究完成名贵木材曲线拼接技法、线型刀具制作、异型部件模具的制作及应用、传统家具表面处理工艺技法及传统榫卯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良等多项创新项目。年他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编制完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工艺标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是发自内心对手艺的敬重。我希望能用我的双手让传统家具焕发新生命。”

以心琢物,以技传世,年刘更生创新工作室成立,他不遗余力地将手艺传授给生产一线的工人们,并成立“技艺传承梯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大批人才。同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公司决定建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培养机制,即在第六代传承中培养30人的传承梯队、50人的技术骨干、1个代表性传承人,抓好技艺传承人梯队建设,完善内部评级及选拔标准,打造高效、专业的生产队伍。随即以龙顺成第五代传承人刘更生为领军人的“刘更生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成员还包括他的10余名高徒。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刘更生在修复古旧家具

工作室近些年仿制了故宫博物院的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紫檀耕织图罗汉床、紫檀曲尺罗汉床、紫檀嵌珐琅职供图罗汉床等经典重器家具,将复杂的制作工艺、艳丽的色彩、高贵的品质、名贵紫檀与珐琅精品的完美结合展现于世人眼前。工作室先后创新了名贵木材曲线拼接技法:大幅度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节约了珍贵木材,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创新了线型刀具制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机械代替手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传承了传统家具表面处理工艺技法:运用水磨烫蜡打磨工艺,使家具表面更加光滑且环保;在运用传统榫卯结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工作室成立5年来,团队技能人员优中选优,成为龙顺成职工素质优秀、生产技能过硬的先锋团队。刘更生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形式,潜心教导徒弟,并支持徒弟参与众多技能比赛且屡屡获奖,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培养多位徒弟成为“北京工艺大师”。年“刘更生大师工作室”获评“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年北京市总工会评选其为“市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并授牌命名为“刘更生创新工作室”。

勇于担当——中国“文化自信”

近年来,刘更生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所用家具的制作任务。年参与设计制作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贺礼座屏,屏风整体采用缅甸花梨木制作,选料精良,颜色一致,并雕刻赋有蒙古民族特征纹饰。正面书习近平主席“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中蒙文题词,背面绣云纹与七只鸿雁展翅高飞。

年参与设计制作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央代表团贺礼,以习总书记“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底座边框由高浮雕马兰花纹组成;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天安门城楼内部修缮项目(木制家具),10组60个死扇、活门、个花窗,采用全榫卯可拆装的结构,家具、暖气罩、风机罩、宫灯一共多件,刘更生率领团队不惧酷暑,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年,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年,受邀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天安门活动及“鸟巢”文艺演出《伟大征程》。

刘更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弘扬传递京作文化,坚持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基地文化游等活动,年均组织活动30余场,参观人数达千余人次。年在北京市总工会组织下,工作室6人赴台参加“京台木工技艺交流赛”;年,京台木工交流活动在北京举办,台湾代表团20余人参观了龙顺成,两岸木工再次聚首共叙文化情谊,促进了两岸木业的合作与发展。多年来,刘更生高超精湛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劳动午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腾讯视频、新浪微博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传承弘扬京作红木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年以来结合突如其来的疫情形势,同时也为让广大青年人群了解中华传统京作红木文化,刘更生及工作室匠师们从幕后到台前,通过抖音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广泛宣传京作硬木家具制造技艺和红木文化,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使老字号焕发出新生机。

传承匠人精神

39年来刘更生发扬匠人精神,对每一件产品都精雕细琢,在工作中有积极性、创造性,始终秉持工匠精神,一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对于他来说,传承是种责任和使命。不仅要发扬优良的传统技艺,还要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传承的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技艺,更是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他将自己近40年的技艺,不遗余力地传授给生产一线的工人们,传授给从事工艺、设计、技术的大学生们,管理者们也都向他虚心求教。他本着“师徒传承”的精神为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他为弘扬工匠精神,打响中国制造品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匠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刘更生与徒弟在挑选黄花梨木料

年3月2日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揭晓评选结果,北京金隅集团刘更生光荣当选。

在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刘更生不仅是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唯一受表彰人员,也是北京市属国企有史以来首位入选代表。近40年的时间,刘更生如何从一个接父亲班的学徒成长为广受瞩目的“大国工匠”,其中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本刊记者近日再次专访刘更生,探寻这位“大国工匠”炼成的文化心路。

文/于丹娜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年05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