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装饰家具 >> 装饰家具优势 >> 何以莽园

何以莽园

蹇丰

画写意画难,画大写意尤难。要求笔简意赅,以少胜多,笔力雄浑,图式新颖,非诗书画印全能难为也。

即使千修万练到能画一手不俗大写意,但要能从大师堆里画出新意,形成个人面貌,则难之又难。古之梁楷、徐渭、八大,近之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哪一座高山不是让一众画家只能景仰而无法翻越。

岁末年初,广东省美术馆,“莽园画展”,这个名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展览引发了人们对大写意绘画的热议。大写意如何跟随时代,今人如何区别于古人来画大写意,今人画大写意能达到怎样的高峰?我相信,每个观众看了郭莽园先生的画展,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判断。但震撼、精彩、过瘾会是一致的感受。陈炳佳老师说,郭莽园是继陈子庄、黄秋园、陶博吾、王憨山之后又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我个人的感受更甚之,我以为莽园先生是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之后大写意又一座新面貌高峰!回想起,初翻莽园先生画册,是五年前在关山月美术馆一楼书店,湘波兄问怎么看郭莽园,我不识其人,观画大气磅礴,面目独具,便说,这是个大家!二人一笑。今日画展认认真真看下来,知大家之誉实不过也!

画展以“衰年变法”、“品度高远”、“怀古求新”、“真真有趣”四个板块不同展厅来展现郭莽园70年苦苦追求书画艺术的心路历程。无论水墨、重彩,无论山水、花鸟、人物,无论笔画、指画,无论梁楷、徐渭、陈洪绶、八大、石涛、金农、黄慎、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石鲁、陈子庄,也无论高更、马蒂斯、夏加尔,无论剪纸、雕刻、壁画,凡是对口味、有特点的表现手法,郭莽园都能取来,再化成自己的手法和语言呈现于画面。他是一个转益多师的武林高手,招招使来,似曾相识又不露痕迹,各门绝技汇于一炉,皆成自家招式。达到了广采众家,幻化无痕的崇高境界。

感叹之余,不禁发问:何以莽园?

何以莽园,格调使然。

莽园幼时习书,随父练贴,经十年略有小成。见陈半醒师遭棒喝,字不只是要漂亮,还要有古意、有拙味、有格调!

受晚晴碑学兴起影响的陈半醒把郭莽园指向了《褒斜道》、《好大王》、《爨宝子》等路险少人的古碑之路,并反复强调:格调!格调!自此,格调二字便深深地刻在郭莽园的脑海里,成为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很多年后,当地不理解的人用“歪人写歪字,歪人画歪画”来评价郭莽园和他的书画,殊不知郭莽园的“歪”是极高明的以奇求正、出奇制胜。而郭莽园却正是用他独特的歪字、歪画敲开了中国美术馆的大门,以一介平民之身份在这个美术殿堂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并得到了黄胄、黄永玉等大家的盛赞。

而后以诗书画印的全面综合修养加入西泠印社,并成为西泠杭州籍外社员赴杭办个展第一人。

画坛才子朱新建在汕头偶然看到郭莽园作品后,主动要求去家中看画,看完引郭莽园为一生知己,多次主动与莽园先生合作大尺幅作品,一来二往,合作数量达数十幅之多。二人合作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作品多为潮汕资深有识藏家珍藏。

黄永玉先生在北京通州万荷堂建造完成后,就跟郭莽园说,有时间来住住,跟我这面墙画张大画,你不来,我这面墙一直跟你留着。大家都以为广东人不画大写意,那是他们不知广东汕头有你郭莽园啊!

所有这一切的起源恰是半醒师最初对他的棒喝和对他反复强调的格调、格调!

何以莽园,诗心使然。

莽园书法、篆刻学陈半醒,油画学赵适怀,二师皆善诗联,授艺之余多谈诗联,最后熏陶得莽园诗心灿然。半醒师为人坦荡洒脱,曾自作冠首联“半径山溪满园花鸟,醒世黄石醉酒青莲”,又作回文诗“人醒半悟,觉世恩,思了尘”。他淡泊名利,于小镇刻章谋生,作书画自乐,过得逍遥自在,尘世纷杂我半醒,诗书充盈乐一生。这种淡泊明志、苦中求乐的积极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郭莽园。

赵适怀是民国潮汕油画第一人,在越南跟法国画家学的油画,血统正宗,水准高超,民国时回到潮汕一张油画肖像收费一百大洋。“60-70年代”时下放到农村放牛,在放牛竹鞭上刻诗一首:画刻诗书无一成,吹敲歌舞全未能;老来幸有养牛术,晓就湖山青处行。超脱达观的心性尽显一斑。师生二人因此诗结缘,赵先生教油画之余更与莽园经常交流诗文心得,年轻时的郭莽园有过目过耳不忘的奇能,很多诗句老师赵适怀即兴做过就忘,到是听者一直牢记于心,并受之深深滋养,如: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澄潭含碧落,亦色亦空。又如赵先生怀念早逝妻子之悼亡诗《旧筪》,开筪怕看旧衣裳,伤心最是绮罗香!芳魂倩影归何处?霜夜人天两邈茫!多年后,莽园硬是凭着记忆和零散资料把一本《一鲁诗联抄》编辑出来,可见受益之深。特殊的年代,写大字报、画油画主席像只是为了谋生,真正师生心灵相通的恰恰是诗词联对。

诗心不仅帮助莽园度过艰难岁月,诗意更成为其后来绘画的最重要美学追求。而他的“少小爱篆刻,日日梦西泠,门外踟躇久,仰望一天星”、“四绝入西泠,一生羞南郭”、“涂鸦一得阁,混饭万荷塘”、“六朝碑版横胸臆,一介狂狷写性灵”诸妙句已随他的画作和故事广为传播。

何以莽园,诸师无私相授使然。

陈半醒教书法篆刻,赵适怀教油画,间习诗文,莽园如饮甘怡。比起诗文交流的甜蜜,油画学得则很苦闷。当时条件有限,画油画,却看不到任何西方油画原作,要想学到油画的精髓显然十分不利。经过几番分析,赵师认为郭莽园学油画不像自己年轻时直接师从法国人有条件,让这个有了诗词、书法、篆刻基础的学生专攻国画会更有前途,赵先生说你还是去学写意画吧。

正式学国画的老师梁留生是京派大家胡佩衡的南传弟子,传统功力深厚,修养全面,有“百科全书式画家”之称。在梁师这里,郭莽园从严谨的青绿山水开始,逐渐延伸到小写意、大写意,走了一条先紧后放的习画之路。梁师创作、收藏皆丰,学画过程中,不仅可以大量临习老师的画作,更看到了董其昌、“四王”、八大、石涛、扬州八怪、虚谷、高其佩、吴昌硕、齐白石、金城、胡佩衡等前辈大师的画册和真迹,更读到了师祖胡佩衡和其子胡槖合写的《齐白石画法与欣赏》,这是第一部记述齐白石画法的专著,为郭莽园打开了大写意的大门,并促使他最终把习画方向定格为大写意。这种师徒相授的私塾模式让郭莽园得以迅速成长,老先生们倾囊相授,把平生绝学都毫无保留的教给这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而且不带门户之见,胸怀开阔,跟哪个老师学,彼此都没有意见,不同的老师可以随便串门。就这样,诗、书、画、印,西画、国画在郭莽园身上得以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知情人感叹,要再复制一个郭莽园很难了,因为没有那些老师,没有那个时代了。

何以莽园,潮汕文化使然。

潮汕地处岭东,临海,重商业,亦重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土壤肥沃。“60-70年代”期间,写字画画难以维持生计,郭莽园只身跑到汕头谋生,利用自己会刻印、刻字的专长,开始为人刻字,做招牌,慢慢延伸到美术装潢、产品包装、陶瓷工艺甚至服装、家具设计、金漆木雕,到最后,潮汕能赚钱的工艺美术,郭莽园都尝试了个遍。在向民间艺人学手艺的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到师傅们对造像动态、神态的表现,多加揣摩后悟到其处理要领。多年后,他画罗汉像,寥寥几笔便得神韵,就得益于此前的学习和实践。改革开放后,潮汕地区的书画风气蔚然成风,很多民国时期在上海、广州学画的老一辈画家开始恢复创作,全国大家们的展览相继在潮汕得以举办,在纷繁的各类画作面前,郭莽园既能采取全面借鉴、广吸营养的谦虚姿态,又能保持独立思考、坚持个性的清醒头脑,坚持自己从文人画到民间工艺美术融合的写意创作路子,不受前人和时风之囿,在民间美术中广泛选取题材,让野逸之气流露笔端,在不合潮流中坚守自己内心的孤傲。正是这种孤傲的坚持使郭莽园和学院派、画院派画家的作品迥然不同,并最终形成其艺术个人面貌。

何以莽园,现代意识使然。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潮汕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各种装饰、装潢越来越多,郭莽园十分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无论是材料,还是设计的形式感,他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现代设计学的雏形。郭莽园敏锐地把现代设计学理念引入到书画创作中,他的书法从传统的基础上解构重构,力求见古拙、见苍莽、见独特;他的绘画以刚猛生拙的线条为基础,笔头硬朗,不拘于造型,在大胆概括中求神似。因为有学油画的基础,西方现代绘画的意识和理念也被他融合到画面中来,其赋色就大胆使用油画技法,构图借鉴现代构成技法,尤其是画面的经营和落款,不落俗套,新颖独到,形成独特的硬汉大写意画风。他还大胆把现代设计理念引入到书画展览中,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策展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为一位好友在北京的展览使用了当时还颇为罕见的卡纸和金属细边框作装饰,这种新颖的装框手段和装裱形式吸引了黄胄先生的注意,后来黄胄将自己最看重的写生作品展交给郭莽园来策展,郭莽园调动一切资源,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客观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最后和黄胄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郭莽园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黄胄现场写下“气象高旷”、“大气、传统、新意”的高度评价。

何以莽园,锐意创新使然。

中国画尤其是大写意绘画极易陷入自我重复的窠臼,粉本、画样不过是创造力缺乏的取巧,流水线绘画更是被人广为诟病和不耻。郭莽园从不简单重复自己,即使最常见的梅、兰、竹、菊,他每次都要画出不同新意。为本次画展特别创作的敦煌系列,就是他锐意创新的突出体现。虽然没有到过敦煌,只是凭资料和对潮汕壁画的了解,他借鉴敦煌的早期神话图式,在一种特殊的粉宣上,大胆使用包括白粉在内的多种颜料,用排刷和大提斗恣肆扫荡,层层叠加,反复积染,最后通过精妙的点景完成画眼之塑造,形成粗放与精湛的强烈对比。尤其是白粉的挥洒、流淌类似壁画的沥粉以后底色的沧桑斑驳,虽不尽合传统画理,但用于壁画题材之表现却堪称精妙,与敦煌实景和张大千的精致临摹皆大不相同,称得上典型的郭氏笔法,郭氏气象,然而在精神上又与追求虔诚、奔放、自由、洒脱的敦煌绘画高度契合,充分彰显了大写意绘画的当代性。

大写意是须至老年方能璀璨绽放的独特艺术,愈老味愈辣,愈老味愈醇。传统水墨大写意郭莽园正入佳境,而以敦煌为载体的重彩大写意对他来说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人书俱老的莽园先生还会创造哪些奇迹,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年1月13日于阅融园

后记:此文为疫情前莽园先生广东美术馆大展后所作,三年后,我们有幸在湖南湘潭齐白石纪念馆迎来“我自南来”——郭莽园艺术展,看到了先生疫情防控期间不懈的艺术探索,尤其是看到一批融理性与感性高度协调统一的自我神觉之作,正如同著名评论家梁江先生所言,莽园先生画出了许多画家想画却始终无法完成的神来之作,或许他并没有多少理论上的指导,更多靠一种神觉的本能,画出信手拈来、甚至自己都无法重复的精妙之作,完成了一种神奇的代入,即代替我们进入艺术的自由化境。

展览现场,我们还惊奇的发现一件创作于年的山水画《万里关山》,构图清奇,笔墨洒脱,虽然笔力稍弱不及后来巅峰之雄强,但已是意境悠远、格调高华,此作为莽园先生后来的创作指引了清晰的方向,即萧散、荒寒之境,虽取萧散、荒寒之境,但先生通过画面主次的强烈对比,通过造型奇绝、神形突出的点景人物或动物的描绘,却峰回路转般表现出画家内心的执着坚韧和画面丛生的葳蕤生机。而这些的实现都依赖于先生金石味十足的高格调书法用笔和出色的构图能力。这也是在场许多专家所言之“郭莽园宜赏宜观不可学”。

画展现场,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先生的很多作品的落款盖印不落窠臼,堪称绝妙,题款位置极少选在多数画家会选择之处,也不会按习以为常的形式排布文字书写,题款的位置、排版形式和他的字体、画面契合统一,成为画面构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中的诗书印都是通过题款盖印来体现,这是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最独特之处,郭莽园先生的实践,是个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

郭莽园先生是一本值得细读与深究的大书,他自南来为我们展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大写意新貌,这是广东画坛和中国画坛的幸运!中国画笔墨传承精神不息,中国画形式探索精神不朽!

年7月12日夜-13日凌晨补记于白石故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