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椅、官帽椅、圈椅是传承数千年后存留下的经典,其内在设计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居智慧,下面一起了解三把座椅的安置位置吧。
太师椅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太师椅基本上是屏风式,靠背、扶手、椅面间或直角,样子庄重严谨,宽大夸张,椅背与扶手雕刻的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座椅,放在家庭中重要位置的客厅里,彰显了主人的品味和雅趣。
太师椅放在客厅可以俯览全景的首位,倚墙而置,凸显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太师椅兴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书、名人笔记以及现今流行的几部有影响的辞书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到底什么样的椅子才叫太师椅?太师椅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
官帽椅官帽椅是典型的明式家具代表,以其高大、简约、线条流畅而著称,其椅背侧看是S形,通常采用边框镶板的工艺,在中间分出几个格子,也有的是镂空雕刻出如意、云头等纹样,或者是以浮雕的形式雕刻一些简单的图样,显得美观而且大方。
在弓形的搭脑下以牙子装饰,靠背上没有装饰,扶手也有牙子作为装饰,椅子之下会装饰有卷口,雕刻有缠枝。因为它简洁朴素,经常出现在中式装修的餐厅和书房,既富含古典雅致,又轻巧灵便,有很强的实用性。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
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所谓四出头,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型,而且多用一块整版制成。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也有采用边框镶板做法,雕有图案,美观大方。
古代冠帽式样很多,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书中和舞台上常见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图会》中附有图饰的幞头(图上)。幞头有展脚、交角之分,但不问哪一种,都是前低后高,显然分成两部。倘拿所谓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从椅子的侧面来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其说似难成立。因官帽椅的进一步区分即有“四出头”(搭脑和扶手都出头)和“南官帽”之别。而所谓“南官帽椅”是四处无一处出头的。可见名为官帽,并不在搭脑出头还是不出头。
圈椅圈椅起源于宋代,后成为明代家具的代表。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
圈椅采用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它优美圆润的造型,丰满劲健的体态,给书房、茶室、接待室营造一个温婉舒适的优雅古境。
圈椅是一种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的椅子,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圈椅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圈椅起源于中国唐代(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有出现),而另一种中国传统的椅具是交椅,是由圈椅与胡床的变化融合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