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最古老的家具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会猜是筵席,它是最早人们铺在地上的坐具。或者是“案”,在桌子还没出现之前,“案”就是我们古人代替桌子,用来盛放食物的矮脚托盘。不过都不对。你可能想象不到,中国最早的家具是屏风。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出这样一种最古老家具的呢?它最初的作用是什么?又是如何演变成一种装饰性的家具的?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屏风的世界,从它最原始的模样追寻它的发展脚步。
走出穴居生活
屏风的始祖是从人类走出穴居生活后诞生的。
我们知道,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居住在山洞躲避野兽的袭击。从山洞走向平原后,人类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躲避野兽的侵袭,一些人像鸟儿一样在树上筑巢,另外一些人则是在地上挖坑,用树枝杂草筑起了“半地穴式茅屋”。
这种“半地穴式茅屋”只有一个出入口,洞口非常小,只能供一个人出入,当人们在屋子里生火做饭的时候,因为没有通风口,浓烟四处弥漫,根本没法呆下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在屋顶开了一个天窗排烟。可是一到下雨天就糟糕了,屋顶漏雨弄得屋里满地烂泥。所以,人类又把窗户的位置改到了墙上。但是还有更大的问题,这么大的窗口,半夜凉风嗖嗖的吹,很容易被冻生病。最可怕的是,要是有野兽跑进来怎么办?那小命可就不保了。
于是,一种用树枝排成的挡板就出现了。它这就是屏风的始祖——“坫”。从它出现,就肩负起了两个伟大的使命:为人类抵挡寒风和野兽。
可能有人会怀疑,凭什么说这个“坫”就是屏风的始祖呢?这当然是有据可寻的。成书于汉朝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考究分析汉字形成的书。其中对“坫”字就有过注释:“坫”,屏也。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坫”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了一番新的模样。在禹的时代,屏风已经有了基本的定型。
权贵身份的象征
“坫”的变迁见证了古人在建筑工艺上的巨大进步。原本以实用为基础的家具在周朝时已经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商代之前,天子还住在草棚里,那时的“坫”还是用土筑的台子。商末,纣王修建了大量的宫殿,但也远不及周朝的鼎盛与奢华。这时的“坫”已经是用木料做成的木屏。因为再用土筑屏座就有点配不上宫殿的奢华了。
周朝的礼制极为严格和复杂,衣食住行都有森严的等级规定。所以,天子背后出现了一种刻有斧形图案的屏风——“黼扆”。
“黼扆”是皇权的象征,是天子专用的礼器。只有天子用的屏风叫“黼扆”,而诸侯大臣用的屏风只能叫“坫”、“依”或者“扆”。在夜里,屏风的功能对任何人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挡风和遮蔽。但用在天子身上,却成为了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按照《礼记》中记载,天子背后的屏风“纵广八尺”,换算下来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六。当周天子面对诸侯时,身后立着这样高大的印有斧形的屏风,其威严足以震慑众人。
春秋战国时期,屏风除了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用于掩人耳目的工具。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养了数千门客。当他和门客们交谈时,屏风后会有一名侍卫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下来。
此时屏风样式和摆放依然有严格的规定。天子和诸侯都可以使用屏风,大夫只能用帘子,士只能用帷帐。孟尝君身后的屏风被叫做“扆”,没有绘制出黼纹。如果有人不按自己的身份使用,那就是“僭越”。这些礼制是对诸侯和百姓的一种约束,天子试图用屏风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具来彰显自己的皇权。
不管周朝天子对屏风赋予了怎样的内涵,这时候的屏风也不过是一块有底座的木板,或者用木框糊上绢帛,只是图案不同罢了。
直到春秋战国,屏板的材质才变得更加丰富。有木质、绢帛、漆器、陶器、青铜等质地。屏风的美观性也有了巨大的提升。
湖北望山一座楚国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座精美绝伦的漆座屏。屏框上雕刻的动物大大小小足有五十一个。
可以看出,这个小巧的屏风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装饰品。它被摆在醒目的地方即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象征,也是可供人欣赏和衬托风雅的家具。
屏风的普及
《周礼疏注》中记载:“屏风之名,始于汉世。”
汉朝社会的经济繁荣为,又因为独尊儒术,更讲究务实和理性,所以屏风的使用非常普及。屏风已经从贵族专用变成各个阶层都能使用的生活用品。不管是厅堂还是卧室,汉朝人都喜欢放置屏风。
屏风普及之后,它的名字也没有了高低贵贱的分别。不管是天子背后的屏风还是小老百姓家的屏风,都一概被称为“屏风”。
屏风在汉朝的流行,推动了屏风款式和种类的发展,更体现了汉朝在艺术领域了成就。
汉代屏风通过材料区分可分为木屏、玉屏、漆屏、陶屏和云母屏。汉朝与先秦屏风最大的区别就是出现了画屏。和现在画屏不同,汉朝的画屏是用漆制作的画屏。这种漆屏的流行使屏风兼备了实用和观赏性。
汉朝的屏风既有摆放在殿堂内的大屏风,也有摆放在床榻和案几上的小屏风。屏风上的绘图种类很丰富,从对汉武帝宫中的屏风摆设就能说明。
汉武帝宫殿中摆放的则宝屏风用了各种奇珍异宝点缀装饰。有象牙、水晶、翡翠、珍珠、青金、绿松、碧玉、珊瑚、玳瑁等等名贵材料。再绘制上花鸟图案,既显示尊贵又有吉祥的寓意。
在汉代出现了一种装有屏风的床榻。塌其实是床的一种,只是比床更矮小,空间也更狭小。汉初的时候,塌还比较简单,就是一个正方形的坐台,没有任何装饰物。装有屏风的塌出现后,给塌增加了遮蔽和倚靠的功能。这种床榻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到民国初期这种装有屏风的床榻都还被广泛使用。
汉人对屏风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汉代人爱作赋,汉代有五首诗词中都提到了屏风,淮南王刘安还专门为屏风写了一首《屏风赋》。
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孤生陋弱,畏金强族。移根异土,委伏沟渎……
屏风被赋予的品质
魏晋时期,屏风的材质和绘画内容都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最大的变化还是曲屏的流行。曲屏就是一种能够折叠的屏风。在汉代曲屏就已经出现。
曲屏的流行甚至改变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比如人们常常用“曲屏”形容那些遇事不挣,韬光养晦的人。
在后世的发展中,屏风已经被大量的应用于生活。甚至官员的廉洁腐败也能通过屏风的使用被表现出来。
南朝有一个叫孙谦的士大夫非常的清廉,他在宋齐梁三朝都做过官。他床边使用的是用芦苇和竹子编成的屏风。所以一个人是不是廉洁,就看他的屏风是用什么做的。
北周时期大将军贺兰祥屡建战功,深受周文帝宠爱。同时,他也是周文帝的外甥,出生皇族。当时北周与梁国互动友好,使臣经常给贺兰祥送礼,但他都一概婉拒。
梁国的岳阳王很佩服他的节俭,给他送去了竹屏风、葛布和史籍。贺兰祥不好意思推辞,收下后又上交给了有关部门。皇帝得知后非常钦佩他,又把这些物品赐给了贺兰祥。
用廉价的竹子做成屏风素雅、结实耐用,没有一点奢华的成分。送礼送竹屏是表示一个人的品行清廉。
屏风里的朝代面貌
唐朝是诗的国度,虽然魏晋时期就开始在屏风上题诗,但最鼎盛时期还是在唐朝。同时,唐朝也有大量以屏风为题材的诗。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诛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在屏风上作画镶嵌珠宝始于汉代,唐朝贵族的屏风也沿袭了这些风格。但是在民间,屏风在制作上却崇尚实用朴素。白居易因此写了一首《素屏谣》歌颂“素屏”。
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
唐代诗屏和画屏是主流,它们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的家具,自然也是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器,所以诗人们把屏风写到诗里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在明代之前,屏风一直继承的是商周以来的朴素风格,从汉朝到明朝,屏风讲究的自然是简约、空灵。在屏风的内容上也主要体现的是各朝的文化气质。可以说屏风代表了一个朝代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趣味与喜好。
到了清朝,屏风的造型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清代的屏风屏框上出现了非常复杂的雕刻纹饰,就连屏座、底足都要刻上林林总总纹饰。制作的材料上同样也是追求奇珍异宝,比如象牙、紫檀、古玉等珍贵材料。
如果说清代以前宫廷中的屏风已经是奢华的代表,那么清朝的屏风就是将奢华发挥到了极致。在明代以前屏风中所蕴含的含蓄、质朴在清朝已经不复存在。从屏风的制作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清朝的皇帝喜欢奢华。
不得不提的是,清朝发明了插屏和挂屏。清朝早期的屏风是座屏,屏芯和底座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工匠们发明了插屏,所有的构建都能够拆卸下来。所以制作插屏的材料有了更多样的选择性。插屏基本上毫无实用价值,它纯属一种供人观赏的室内装饰品。
挂屏在清代的使用率很高,几乎每一座厅殿里都挂着。挂屏的结构分外外框、屏芯、铜挂件等,每一扇屏都能单独的挂在墙上。简单的说就是挂在墙上的一种装饰品,就跟现在挂一副油画在墙上作装饰是一个道理。
清朝的皇族和大臣们都喜欢以屏风送礼,越是奢华的屏风越是代表送礼者的诚意。所以,屏风的种类越来越多,材料越来越昂贵,款式越来越复杂。这代表着清朝的社会充满着的主要是虚荣的享乐主义精神。
清朝灭亡以后,屏风作为皇权与贵族文化的标志,失去了使它继续繁荣的文化背景。屏风在民间虽然仍然被大量使用,但它所具备的更多含义也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消融。
结语
纵观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没有一种家具能像屏风这样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每一个朝代的成就都能从屏风中窥视它所经历的辉煌。商周的斧纹,汉朝的漆画,唐宋的书法与绘画、清朝的奢糜。屏风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演变,屏风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