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帷帐图像有哪些特点,在当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帷帐是中国传统的室内家具,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到汉代时,帷帐已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家具形制。

在中国古代壁画中,帷帐图像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如河南濮阳出土的西汉张衡墓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西汉辛追夫人墓室壁画中,均有帷帐图像。

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裂与战争的破坏,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人们对帷帐认识不够,对其认知不足。而从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墓葬壁画还是绘画艺术作品中都有大量帷帐图像。

因此本文主要从墓葬壁画与绘画艺术作品两个角度来分析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帷帐图像。

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帷帐图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帷帐图像在墓葬壁画中所占比例较大,可以说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社会等级,是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重要资料。

从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帷帐图像,帷帐的形式主要有:

一种是用帷帘做成的帷帐图像,如河南濮阳张衡墓壁画中有一幅大型彩绘屏风绘有八幅大型彩绘帷帘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长方形框架结构,中间有立柱支撑。

下层为方形框架结构,两边有长方形立柱支撑。每幅画中均有四人在前围合后端围坐,前两人位于两柱之间,后一人位于柱旁。

另一种是用画屏、屏风等做成的帷帐图像,如河南永城芒山墓壁画中有两幅彩绘屏风画,其中一幅是以画屏为屏心画有屏风内四人围坐着,屏风上绘有大幅彩色彩绘卷草纹屏风图;另一幅是以屏风为屏心画了一个大型彩色卷草纹屏风图。

再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西汉辛追夫人墓室壁画中也有大量的帷帐图像,其帷帘是用两块木板做成的长方形框架结构,框架上装设横木、垂木等构件。

从这些墓中的帷帐图像来看,除了将帷帐作为画在墓室壁面上的装饰之外,还将其作为墓室壁面上的图案用来装饰墓室壁面。

在一些随葬品中也会出现帷帐图像。如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一件彩绘漆奁内绘有一幅《文姬归汉图》。《文姬归汉图》描绘了西汉末年王昭君辞别汉元帝出使匈奴、嫁与呼韩邪单于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帷帐图像的认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社会的思想文化与制度均受到严重冲击,而人们对于帷帐这一家具形制的认知也大大减弱。

这在墓葬壁画中就有明显体现,如河南濮阳西水坡东汉墓出土的《庖厨图》、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庖厨图》等都将帷帐作为独立的家具来对待,而在墓葬壁画中则对帷帐进行了简化。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帷帐图像的认知,就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帷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家具形制,代表了当时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家具形态。

另一种观点认为,帷帐是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中所使用的家具形式,体现了墓主人生前身份与地位。

如河北满城北庄东汉墓壁画中所绘《庖厨图》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画面中有一人在床榻前放置了一张帷帐,两人坐于床边交谈。

这幅壁画不仅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中使用帷帐这一家具形式,而且还通过床榻表现出墓主人生前地位较高。这种观点认为帷帐代表着墓主人生前身份与地位。

《庖厨图》作为一幅典型的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其绘画技法、构图、色彩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构图角度来看,该画以三组对角构图展示了不同场景。

从画面色彩来看,该画主要表现出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中所使用的帷帐色彩;从绘画技法来看,该画采用了“白描”的技法,并以多层次、多色彩的画法对帷帐进行了描绘。

从绘画手法来看,该画通过人物形象、床榻样式、帷帐等元素来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

魏晋南北朝帷帐的结构与形制

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帷帐大多是在地面上建造,故一般都为长方形。而且帷帐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它们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均没有固定的标准,但在尺寸上都不会太大。

对于帷帐的结构,研究学者也曾作过探讨。《中国古代家具图录》中对帷帐的描述如下:“帷帐为两扇或多扇折叠式结构,前扇在前,后扇在后。帷帐顶由四条腿支撑,前、后两条腿之间有一横木与两扇背板相连。

帷帐顶及前后两面墙之间均有支撑杆。支撑杆上有插门,插门下有穿枋穿至前、后两扇背板。后窗下也有插门,插门下有穿枋、穿枋上也有插门,插门下有穿枋、穿枋下阶及穿枋上穿枋下端等。

帷帐顶左右两边各有一端柱,柱上各置一柱,柱下各置一柱,柱上各置一穿枋;每隔一定距离还在前、后两扇背板与前扇之间增置一个插门或插门板。每一个插门上扉都系有木钮、木环。

插门上扉下的两柱之间用一根通长的木杆穿连而成,两端用木环连结,两端再用绳连系,绳结上也系有木钮。每一个插门上都有一穿枋;两个插门上扉之间也有一穿枋。

当前、后两扇背板与前扇背面墙之间也都设有木环,这些木环与插门上的通长木杆相连结,而这些木杆则用来穿连前

扇背面墙之间的穿枋和穿枋下端与前扇背面墙之间的穿枋上枋。

帷帐为两扇或多扇折叠式结构,帷帐顶由四条腿支撑,前、后两条腿之间有一横木与两扇背板相连。帷帐顶左右两边各有一端柱,柱上各置一穿枋;每隔一定距离还在前、后两扇背板与前扇背面墙之间增置一个插门或插门板。

每一个插门或插门板上都系有木钮、木环。每一个插门上都有一穿枋;两个插门上扉之间也有一穿枋。每一个插门上都有穿枋、穿枋下阶及穿枋下端与前扇背面墙之间也有一穿枋。

每一个穿枋下阶下端都系有木钮;两个穿枋下阶之间也有一穿枋。每一个插门上扉下的两柱之间用一根通长的木杆穿连而成,两端再用绳连系,绳结上也系有木钮,而且每一个插门上扉下的两柱之间用木销钉牢连,销钉上也系有木环。

每一个插门上扉下的两柱之间用木销钉锁牢,而销钉上也系有木钮;每一个插门上扉下的两柱之间还在前、后两扇背板与前扇背面墙之间增置一个插门或插门板。每一个插门上都系有穿枋,穿枋上也系有木环。

每一个穿枋下端都系有木销钉。每一个穿枋下端的两柱之间用绳连系,绳结上也系有木钮;每一个穿枋下阶与前扇背面墙之间也都有一穿枋,而穿枋下阶与前扇背面墙之间也都有一穿枋。

帷帐的作用、装饰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的帷帐图像主要是用来起到挡风、遮光、挡雨等作用,并不具备其它功能,主要的装饰作用是在墓室中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具有装饰性。

例如在河南濮阳东汉张衡墓壁画中,就有帷帐图像,画面上一个人站在帷帐前,一手持一枝莲花,一手拿着一扇门,门上绘有两个人抬着一顶轿子。

另一个人则手持伞盖。帷帐的两侧均绘有几何图案装饰。这种以图像代替实物的做法,在汉代也出现过,如西汉时的赵飞燕、赵合德墓中的壁画中都有帷帐图像。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的帷帐图像不仅出现在墓葬壁画中,同时还出现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西汉辛追夫人墓室壁画中就有一幅帷帐图像,画面上有一人坐在帷帐上,周围还有一个人在扶着帷帐边沿行走。

画像右下角还有两个人抬着一顶轿子。这些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帷帐图像都是作为墓室壁画的装饰而出现的,而非其真正意义上的用途。

汉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了高度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讲究等级观念与伦理道德,这就使得汉代以后形成了一种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上层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和谐相处,也要求人们与社会各阶层之间要和谐相处。而在汉代以后出现的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作品中则大量地出现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等级观念与伦理道德的画面。

例如,河南濮阳东汉张衡墓中就出现了一幅表现墓主与夫人的生活场景的画像石,画面中夫妻二人坐在床上,床榻上还有一个小孩,小孩面朝上方。

这幅画面虽然简单,但是却体现了汉代以来人们对夫妻关系的重视与尊敬,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等级与伦理道德的重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对这种生活场景的追求也逐渐变少。

因此这一时期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作品,其所呈现出的内容也大多是反映人们对等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

笔者观点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的帷帐图像主要是以图像代替实物的形式出现在墓主人的居室中,用以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同时也是墓室主人等级观念、伦理道德的直接体现。

帷帐图像不仅在墓室壁画中大量出现,在绘画艺术作品中也有出现,如河南濮阳东汉张衡墓壁画中就有一幅帷帐图像。

帷帐图像与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帷帐图像在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前者是以图像代替实物的表现形式,后者是以绘画艺术作品代替实物的表现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帷帐图像作为一种陪葬艺术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墓主生前生活的某些情况。另外,帷帐图像在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出现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和玄学的反映。

参考文献

1、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3、《中国古代的帷帐与床榻》,周海中、张怀瑾、李剑国,《文物》年第3期。

4、《中国古代帷帐与床榻图像》,陈连琦、刘凤君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版。

5、从图像学的角度看中国早期壁画中的帷帐图像》,刘思达,《美术研究》,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