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先倒回30年前
年,60岁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拿到了普利兹克——建筑界的最高奖项,那时,我们所熟知的,他标志性不规则曲线造型的雕塑般外观的建筑,比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迪斯尼音乐厅等都还没有建成。
那年10月,位于德国莱茵河畔魏尔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VitraDesignMuseum)落成,那是盖里在欧洲的第一个委托项目,也是他标志性的曲线特色开始出现的第一座建筑。可谁又曾想到,这还得部分归功于年的那道闪电。
年,一道闪电击中了维特拉园区,引发火灾,导致大量厂房、展厅都被烧毁。不得已,重建。重建过程中,全球最知名一批建筑师都被邀请来参与,除盖里之外,别的还有安藤忠雄、西扎、赫尔佐格德梅隆、SANNA、伦佐·皮亚诺……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要数“曲线女王”扎哈·哈迪德,因为正是在这里,扎哈终于完成了她的第一座落地建筑——维特拉消防站。
也就是说,几十年前的那道闪电,倒是无意中劈出了建筑界两位关键人物职业生涯中的两个关键转折点。非常难得。
往前看一切都像是偶然,而往后看似乎又完全都理所应当。
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西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亲情喊话,“让墙倒下吧,戈尔巴乔夫先生”;两年后,年3月,万维网诞生;11月9日,柏林墙轰然倒塌。在后者所带来政局剧变的同时,前者导致的信息洪流和日常生活的加速,似乎更是全球范围的影响巨大。
今年是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建成30周年,同时也是柏林墙倒塌30周年、万维网诞生30周年,最后一批80后的30周岁。我们参与了、经历了、错过了,回过头看,真的假的好的坏的,我们通通赶上了。
近日,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推出展览《柏林墙后:年以来的设计》,通过其馆藏的近30年标志性的一系列设计作品,刚好,我们来看看这30年来设计及时代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西方设计领域突然涌现出一股回归享乐主义、装饰主义的野性,看上去完全就是对20年代以来权威的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背叛。以孟菲斯团体为代表的设计师们从包豪斯以来的功能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设计中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地区性、历史性元素,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情绪化的因素。
▼
到90年代,这种装饰的繁荣便又淡了下去,设计开始简化。
▼
CalvinKlein等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将这种设计语言转变成一种适合大众的时尚美学
▼
而创立于年的新紧凑型汽车品牌Smart,一经推出便在汽车行业引起了轰动。
▼
早在年,设计师贾斯帕·莫里森(JasperMorrison)就用他的“胶合板椅”(PlywoodChair)创造了一个激进的“新功能主义”标签,随后,很快,这种全新的朴素便风靡了整个家具行业。
▼
这种风格融合了一种简洁的尤其是极简主义和材料节省的设计,通常搭配质感良好的材质,这体现在MaartenVanSeveren年的CN°II椅中
▼
也体现在瑞典家具巨头宜家提供的那些实惠的家具中。
▼
宜家也是在这个20世纪90年代,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品牌。
▼
这前十年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化的设计趋势,比如荷兰设计师TejoRemy的抽屉柜《你无法放下你的记忆》(YouCan’tLayDownYourMemory),不同旧家具上的抽屉被回收过来,错乱地捆在一起。
▼
又或者是HellaJongerius的B-Set餐具组,看起来相当常规,却是将不完美刻意地安排进了每一个件瓷器,就像是还未完工。
▼
这几位设计师最初都是从创立于年的荷兰概念设计公司Droog一举成名的,Droog以推出诸如JürgenBey的“Tree-trunkbench”之类幽默讽刺意味的设计而闻名。
▼
20世纪90年代,也是互联网取得突破的十年。
年出现了第一批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年推出了第一个在线网络浏览器。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导致了品牌和奢侈品交易的繁荣,那些上镜的和吸人眼球的设计很快就占了优势,比如菲利普·斯塔克的榨汁器“JuicySalif”(年),
▼
或者是MichaelYoung为Magis设计的狗屋(年)。
▼
与此同时,数字界面与内容的设计,成为设计师新的重要活动领域。例如,栗田繁孝(ShigetakaKurita)在/99年为日本移动电话供应商D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