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具的发展简史,殷商西周时期到秦汉时

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历代家具的发展丰富多彩。今天小编就整理下面先就传统家具的发展稍作说明。

1殷商西周时期家具(前年~前年)

殷商西周是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主要是通过青铜器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俎、禁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家具,其中饕餮蝉纹铜俎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年河南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青铜禁透雕蟠螭纹,工艺卓越。这些青铜器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年,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在陕西襄汾发掘了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木制品。我们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

这些木制家具表面多有彩绘:有的为单色红彩;有的以红彩为底,再绘彩色花纹,这些家具的出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木家具填补了空白。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品种。商周时期虽然是以青铜家具为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方式,同时还展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2春秋战国时期家具(前年~前年)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过程,一直是以漆木家具为主。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的繁荣推动了物质文化的发展,加上铁制工具的普及和髹漆工艺的发展,为漆木家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木家具品种增多、质量提高,出现了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框架结构家具,它们通常以榫卯连接。

漆案和漆几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家具,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战国云纹漆平几和河南信阳出土的金银彩绘漆案都是这类家具的典范。战国的漆几用三块木板合成,两侧立板构成几足,中设平板横置,常用榫接合,而这种接合方式也为中国古代后期的家具连接方式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接合牢固,外形美观。

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3秦汉时期家具(前年~年)

中国古代社会在进入秦汉后,出现了另一个繁盛的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融合,人们的起居也随之有了一定的变化。此时,漆木家具进入了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家具的改变在汉代尤为明显,汉代出现了“坐榻”,与席地而坐形成了汉代主要“坐”的方式,为中国古代家具史开辟了新的篇章。

“榻”这个名称至汉代才出现,汉代的榻尺寸较小,一般供一人使用。与汉榻有密切联系的家具还有屏风和几案。这些家具的结构十分精巧,有的甚至可以折叠;在装饰上色彩富丽,以黑底红漆为主,花纹图案有动感,气势恢宏。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家具开始出现由低矮型向高型演变的端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既然在床前设榻登上床,那么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的一大变革。

(2)出现软垫。《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会添加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3)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以上就是殷商西周时期到秦汉时期的传统家具的发展简史,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你了解了吗,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