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住建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质量常见问题防控的通知》。
1、提高对经济适用房项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实现全民住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工程质量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生活条件由“是”向“好”转变的重要体现。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提高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的意义,切实解决质量通病,使住房困难群众“住得住”、“住得好”。
2、各地要根据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参照下列规定,明确地方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通病防控的底线要求,制定监督检查技术要点:目录
(1)室外水面防水。在屋面管井、雨水管和女儿墙外的管道等泛水处,应加设防水层或进行多重防水处理。女儿墙压顶的内部排水坡度不应小于5%,压顶内侧下端应进行滴水处理。外门窗应满足气密性和水密性要求,与墙体的连接应有效密封。门窗洞口上边缘设滴水线,下边缘设排水结构,排水坡度不小于5%。地下室上游面主体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符合要求,厚度不小于mm。
(2)室内没有渗漏。卫生间建筑的地面和墙壁应设置防水层。淋浴区墙面防水层的上翻高度不应小于2m,也不应小于淋浴喷头的高度。洗面机处墙面防水层上翻高度不小于1.2m,其他墙面防水层上翻高度不小于0.3m。管道连接紧密,维修更换方便,连接部位无泄漏。安装在地板上的套管顶部应高出装饰地板20mm;安装在卫生间和厨房地板上的外壳顶部应高于装饰地板50mm。卫生洁具、厨房水槽与台面、墙壁、地板等接触部位应密封防水。
(3)室内隔音和噪音预防。地板和墙壁上的各种孔洞应采取可靠的密封和隔音措施。门窗和隔墙的隔音性能应良好。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应采取减振和隔离措施。电梯井道、机房不得与卧室相邻,或设置符合隔音、减振要求的措施。外部噪声源向卧室传递的噪声限值白天不大于40dB,夜间不大于30dB,建筑内部设备向卧室传递的噪声限值不大于33dB。地板厚度不小于mm,隔声结构符合要求。现场测量的加权标准化冲击声压级不得大于65dB。
(4)室内空气健康。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应绿色环保,优先选用有认证标志的绿色建材产品。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甲醛不超过0.07mg/m3,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不超过0.45mg/m3。卫生间存水弯和地漏结构的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厨房排烟管道应有防止支管倒流和竖井泄漏的措施。
(5)室内建筑表面平整,无裂缝。天花板、墙壁和地面应采用不易变形的材料,2m内的平面度偏差不应大于3mm。饰面砖应无裂缝、缺陷和空鼓,接缝应平直光滑。地砖面层与墙面交接处应采用踢脚线或压墙法。墙纸、墙布粘贴牢固,无漏贴、分层、空鼓、翘边现象。吊顶吊杆、龙骨、面板安装牢固,面板无翘曲、裂缝、缺陷,压条平直、宽度一致。
(6)固定家具安装牢固美观。柜体紧贴墙面或地面安装牢固,柜门、抽屉开关灵活准确,饰面平整无翘曲。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预留空间尺寸合理,表面平整光滑,无变形、毛刺、划痕、锐角。柜子、台面、抽油烟机、卫生洁具、灯具与墙面、台面、地面的连接部位应严密,连接线应平直、清晰、美观。
(7)设备、管线设置合理。设备和管道应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整体安装效果美观,便于维护和改造。辅助机电设备的底座或支架以及相关连接器和锚固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生活供水的材料和设备符合卫生安全要求,饮用水罐(罐)应采取措施,确保储水不变质、不结冰。所有电源插座均为安全插座,厨房、卫生间、洗衣机等电源插座应有防止溅水的措施。
(8)外壳系统防坠落。墙体保温板与基层、各结构层之间的连接应牢固,连接方式、抗拉粘结强度、粘结面积比应符合标准要求。建筑物外保温系统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满足安全耐久性要求,不得空置、开裂、脱落。建筑物立面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填充墙、女儿墙等非承重墙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3、加强责任落实和监督管理
(1)合理确定项目成本。深化工程造价改革,推进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招投标行为,禁止恶意降价和低水平施工。全面落实施工过程中的价格结算,加强合同履约管理。
(2)加强设计和施工的质量控制。设计人员应认真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预防和控制质量通病的设计措施。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应当明确防治的具体方法,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3)加强市场和社会监督。开展工程质量保险,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质量隐患保险。加强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信息的宣传,发挥社会监督制约作用。
(4)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保障性住房建设应积极采用总承包模式,大力推广装配式等绿色施工方式。积极推行建筑师责任制、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建筑、结构、机电设备、装饰装修等各专业的协调。
(5)落实责任主体。明确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主要责任和施工各方的主要责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标识。结合技术要点,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质量的监督检查,对重大质量问题,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
(文字来自住建部网站)